把你的生产搬出中国:你真的拥有你的产品吗?

我们的国际制造业律师一直在与许多公司合作,这些公司希望将其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方,如墨西哥、哥伦比亚、印度、越南、泰国等。在提供有关此类转移的法律咨询时,我们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与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归谁所有。我们的客户往往不知道,有时即使我们的律师调查了这个问题,答案仍然不明确。

这时,我们就必须向客户解释,将其生产从现有的中国制造商转移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包括中国境内)的任何其他制造商,都可能使他们面临诉讼。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让中国制造商签署一份合同,同意我们的客户是知识产权的唯一所有者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我们的客户已经告诉他们的中国制造商他们将离开中国,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请参阅《如何离开中国并生存下去》。

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种产品知识产权经常模糊不清的地步的呢?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美好的过去(大约 1981 年至 1995 年),情况很简单。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中国制造商生产一种标准消费品。外国买方购买现有产品,并可能要求中国制造商采取额外步骤,在产品上贴上买方自己的商标/标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是明确的:中国制造商拥有产品设计,外国买方拥有其商标/标识。在第二种情况下,该产品是外国买方长期开发的成熟产品。外国买方将已完成的产品带到中国制造商处,并与中国制造商签订了复制合同。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是明确的:外国买方拥有全部知识产权,而中国制造商则一无所有。

这种关系的简单性鼓励了用采购订单记录整个制造关系的懒惰做法。由于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很明确,即使是最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如无偿使用协议,也很少使用。

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大约 1995 年至 2015 年),一种新形式的制造商-买家关系发展起来。外国买家来华时并没有考虑已完成的项目,而是带着一个产品想法或建议书。然后,外国买家会与制造商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制造商会简单地采用已完成的原型,并将该原型商业化进行批量生产。在这些情况下,外国买方只是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想法,然后双方合作开发产品。有关中国产品开发协议的所有信息,请参阅《中国产品开发协议》。

中国制造商通常会自费进行产品开发工作,并默许自己是该产品的独家制造商。这种做法导致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问题,使回答 "谁拥有什么知识产权 "的问题变得如此困难。要正确地进行合作开发,双方必须通过三项协议来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1)《无偿使用协议》;2)《产品开发协议》;3)《生产协议》。

当这些协议不存在时,就会出现一系列标准问题:谁拥有产品设计?谁拥有模具和其他工具?谁拥有制造技术和类似的商业秘密?如果买方决定由中国境内或境外的另一家工厂生产产品,应向共同开发产品的中国制造商支付哪些补偿?中国制造商有什么义务遵守外国买方的价格和数量要求?如果中国制造商终止与外国买方的关系,并以自己的商标/标识生产产品,这是否违反了双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如果没有明确的书面协议,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在这些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国工厂几乎总是比外国买方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任何知识产权纠纷中,中国工厂通常都会胜诉。

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2015 年至今),我们进入了智能产品时代。在设计、开发和制造智能产品的过程中,第二阶段时代已经不明确且充满问题的关系现在被放大了。在第二阶段时代,至少存在两个实体设计和/或制造单一产品的简单情况。在智能产品时代,情况要复杂得多。在我们的律师处理过的大多数智能产品项目中,开发流程已经扩展到包括以下内容:

1.外国(通常是美国或欧洲)买家的产品 "概念"。
2.由国际设计公司进行产品外部设计。
3.内部设计和功能。
4.智能产品 "应用程序"(通常用于智能手机)的设计。

智能产品应用程序的设计涉及两套完全独立的软件:实体产品上的通信发送软件和应用程序中的通信接收软件。与内部设计相同,这些软件组件可能由多方编写/设计:外国买家、中国制造商和(通常)第三方软件设计公司。

当产品完成,生产准备就绪,外国买家开始寻求资金时,又会发生什么呢?资金来源几乎无一例外地会问,谁拥有智能产品,谁拥有其基础知识产权?当我们向外国买家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的中国律师经常发现,他们通常并不知道。

这种 "我们不知道 "的回答对潜在的重要资金来源并不友好。更糟糕的是,当外国买家被迫回答这个问题时,新产品的所有权归属就变得很不清楚了。唯一明确的所有权问题往往是,外国买家是一个不拥有产品权利的实体。更糟糕的是,此时通常已无法挽回局面。这种 "我们不知道 "的答复也不利于您从中国转移生产。

两点启示: 第一,在弄清你是否真正拥有你要转移的产品之前,不要考虑从现有的中国制造商那里转移你的产品。第二,在与新的制造商(无论在哪个国家)签署任何协议之前,要明确谁将拥有什么,并确保有一份可执行的合同来反映这一点。

 

阅读更多

国际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