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没有什么值得欢呼的事情,但有一个领域总体上正在改善,那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在商标方面。
我第一次处理中国知识产权事务是在2000年代中期,当时我在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担任政治经济官员。假冒产品在深圳罗湖口岸内的商店(不仅仅是邻近的购物中心)公开销售,这就好比海关及边境保护局在与墨西哥接壤的边境口岸向枪支销售商出租场地一样。
到 2010 年代中期,针对侵权者的突击检查已司空见惯,尽管目标选择和扣押规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时,罗湖口岸已被清理干净(但毗邻的购物中心还没有,那里仍是臭名昭著的假货热点)。然而,商标的先申请制度是无情的。
如果有人捷足先登,抢先注册了你的商标,那你就玩完了。发现自己的商标被人抢先注册并不是最糟糕的事情,因为有人想把商标卖给你,从中牟取暴利。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人注册了商标,却一心想生产带有你的商标的商品(或者是你的供应商,他们现在可以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将你的商标凌驾于你之上)。你可以选择声称自己的商标享有 "驰名 "地位,但在实践中,标准是 "在中国人人皆知,包括街对面卖饮料和香烟的大妈"。
在迈向 2020 年代中期的过程中,我们继续看到逐步取得的进展。另一方的事先备案已不再是游戏规则。中国政府对 "僭建者 "已经忍无可忍,在处理某个四线城市拥有 120 件商标的 "纨绔子弟 "时,不会再按常理出牌。在先使用远不像在美国那样是商标制度的基石,但它越来越重要。
如今,异议和无效已成为一种实用的选择,这在不久前还是从业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这并不是说僭建者和其他恶意注册者不再是问题,而是说在处理在先申请时,前景不再那么黯淡。
从中国贸易的整体趋势和外国公司面临的不断变化的风险来看,这是一个好消息。由于中国供应商看不到与美国及其盟国关系缓和的迹象,他们自然会担心与这些国家客户关系的长期可行性。这些不确定性会使他们的计算偏向于赚快钱--而不是建立关系。
随着新风险的出现,以及商标保护措施变得更加多样化,在中国注册商标就变得更加不费吹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