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和机器人

大多数在中国生产产品的公司这样做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比美国和欧洲便宜,而且劳动力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工资一直在稳步上升,使中国工厂在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即使中国的工资不断上涨,中国仍以多种方式保持其在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它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通过一个巨大的港口、铁路和公路网络快速而稳定地进出中国,并在中国境内流通。在这一点上,它的竞争对手都无法企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意味着它的工厂(以及它的许多城市)已经发展了巨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化。他们以前可能是最便宜的,但现在他们是最有经验的,有时甚至是最有效率的。

几周前,Sheelah Kolhatkar在《纽约客》上写了一篇关于机器人技术进步的文章,这将使许多工厂工人失去工作--无论工厂位于何处。报道中采访的中国工厂主对工人权利的关注几乎是刻板的不屑一顾,也许这也是必然的。对他们来说,大规模的自动化是中国作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制造基地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而工人是该死的。

我的同事Arlo Kipfer经常写到公司在驾驭中国就业法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无论中国工厂主的态度如何,你都会认为他们很难用机器人来取代工人。但Kolhatkar文章中引用的一位工厂高管提出了一个敏锐的见解:高达80%的中国工厂工人在回家过春节后不返回工作岗位。对于大规模突然裁员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了。

当然,美国公司如果将制造业转移到主要是自动化的工厂,就不必与不满的工厂工人抗争,因为这些工人多年前就被解雇了。而且,机器人在装配线工作方面做得越好,在美国消费的商品在美国生产就越有意义。正如Kolhatkar所指出的,"对于西方公司来说,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特别方便的地方,他们的运动鞋、T恤衫和小工具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仍然是世界的工厂。越来越多地转向自动化意味着在中国,着眼于未来的制造商和停留在过去的制造商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大,后者只能在价格上竞争,而不能在质量上竞争,而且很可能无法在价格上长期竞争。这意味着选择正确的制造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这也意味着与你的工厂签订一份良好的制造协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阅读更多

国际制造业